风高浪疾潮涌钱江,稻香鱼跃扬帆太湖。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198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并发出通知,同意《报告》提出的将社队企业名称改为乡镇企业的建议,强调指出: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
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理论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会议就价格改革、计划管理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984年,德清县被列为改革开放试点县,钟管这个沉睡中的江南小镇隐约听到了时代的召唤,一个新生命开始孕育。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时,出行靠船摆渡、通讯靠“摇把子”的钟管镇(时为钟管乡),明显感触到了改革开放的脉动,乡镇企业在这里开始萌芽。
1984年,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开始筹建,这个乡办小厂就是现今升华集团的前身。1985年1月4日,生化二厂正式注册成立,主打产品是洗衣粉添加剂碱性蛋白酶(也就是洗衣粉里红色、蓝色的颗粒),1986年1月投产。如同桀骜不驯的马儿,这个采用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在这个乡镇企业却很难驾驭,高达27%的倒罐率成为这个新办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三四年下来不但没盈利反而亏损了123万元,濒临倒闭的窘境。
如此境地,乡党委政府始料未及,却又不甘心轻意放弃。关键是谁有这个能耐撑起生化二厂。
时势造英雄,绝处可逢生!
就在这时,夏士林的名字再次进入乡领导的视野。乡农技员出身的夏士林那时正在钟管审塘村精心打理着一家小电镀厂,这家小厂之前也是一个“烂摊子”,夏士林任厂长后一下子变了个样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夏士林在这个小电镀厂小试身手,他的才能也进入伯乐的“法眼”。
1989年1月8日,夏士林临危受命,赴任生化二厂第四任厂长。那年夏士林才37岁,意气风发。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信任,是使命,是责任,更是挑战。
进入生化二厂,经过深入调研,他才发现这是一个怎样的乡镇企业:缺管理、缺人才、缺资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缺资金,他就和乡领导一起跑银行,向市党委政府求助,40万元的重新启动资金得以解决;缺人才,他就不厌其烦地跑上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缺管理,他就从制度建设着手,将当时国内盛行的承包责任制引入企业,实行多劳多得,激发全员积极性。
谁也没料到的是,夏士林采取的“春秋疗法”立竿见影,当年就将这个乡办小厂扭亏为盈,不仅填补了前几年亏欠的窟窿,还盈余了26万元。这个数字放在现在根本不值得一提,但在那个年代,对一个乡办小厂而言,意味着凤凰涅槃,意味着绝处逢生。
从此,升华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升华之路”。
1990年初,升华首次成为德清县人民政府重点骨干工业企业重点扶持对象。“1989年,老夏刚到生化二厂(升华集团的前身)的第一年,就将这个小厂扭亏为盈,为此他获得镇政府1万元的奖励,但他没有把那些奖金拿去自己用,而是为200多位员工每人买了一件短袖衬衫……”回忆创业初期的这些小事,许多“老升华”记忆犹新。
1991年,国家农业部命名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1992年10月,湖州市政府授予夏士林“湖州市重视科技工作的优秀企业领导”称号。同年底,省政府表彰1992年度科技先导型企业,生化二厂领导班子集体记功一次。
随着企业管理、技术水平与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升华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1992年10月20日,中国洗涤剂原材料协调部在杭州召开酶制剂质量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定,全国碱性蛋白酶质量标准以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的为标杆。
据有关机构统计,升华在国内碱性蛋白酶市场上的占有率最高时超过70%。这一市场统领地位让同行企业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