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第四版
3上一版      
· 听“老升华”讲过去的事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还原        

听“老升华”讲过去的事

  今年是升华创业30周年。为了让广大升华员工回忆升华创业之初的历程,记住这段历史,集团公司综合管理部利用道德讲堂的形式,特意组织1991年之前进升华工作的部分在职员工进行了一次交流。21位“老升华”追忆往事,重温当年的“四千精神”。他们言语朴实,交流中时不时有插话,但是从他们言谈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升华集团创业之初的艰辛与执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前不久邀请到的21位“老升华”,主要来自集团所属企业升华拜克、云峰新材两家子公司,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在生产一线岗位上的普通员工,是最可敬的升华人,也是最有资格讲述升华发展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借助道德讲堂这样一个载体,听“老升华”讲述过去的事。


故事一消毒灭菌防倒罐
  “生化厂(升华集团前身)里最早做的产品就是碱性蛋白酶,1984年底筹建,1986年出产品。”来自升华拜克莱福分厂的褚桂初首先发言。说起碱性蛋白酶这个产品,在场的“老升华”一下子来了劲,个个像打开了话匣子,笑逐颜开地回忆起当初的情景。
  发酵染菌是升华创业之初碰到的“老大难”。在集团所属企业升华拜克莱福分厂担任电工组长的范明方说起当年的事时,感慨万千。他说:老夏(现任升华集团董事长夏士林)最初接手这个摊子抓生产时,经常会有发酵罐发酵到中途因为染菌而不得不倒罐的。为了解决发酵染菌这个难题,厂房四周空余的地被翻个了个遍,厂区内所有厂房包括屋顶,全部用漂白粉兑水消毒。记得当时还有座约30米高的水塔(现在已经拆掉了),人站在上面用绳子把一包包漂白粉拉到上面,然后又一包包拆开放进上面的蓄水池,通过自来水压力的形式,用皮管在周边空地、墙角边冲刷,对厂房设施进行消毒。虽然很费力,但大家毫无怨言。

故事二热火朝天开沟渠
  范明方印象当中还有一件大家一起挖沟的事。他说:当时厂里最主要的是防止发酵倒罐。虽然老夏到厂里后,倒罐现象少多了,但还是时有发生。厂领导也仔细琢磨,厂区内也在搞环境整治提升,但效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于是他们又眼睛“向外”看,研究取水口和排放口的关系,还专门让化验室将进水口的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被老夏一眼看穿:排放口与取水口太近的问题得到了证实。
  于是厂部重新研究决定将原先往东方向的排水口,调整方向改向朝北。由于地势东面低,西边高,因此开挖水渠成了当时一个不小的工程。当时厂里只有八九十号人,修渠道也要自己修。根本不像现在,当年还没有那么先进高效的挖掘机或开沟机,全凭人工挖掘,几十号人拿着铁镐、锄头、铁锹、毛竹筐等,就开始挖排水渠道了。镐头断了换一把,毛竹筐破了拿来编织袋,挖出来的泥土装袋后用肩扛走。


故事三工厂引入“承包制”
  当年农村推行的“包产到户”也刚刚起步,部分当地人还在骂骂咧咧地认为是农村的“倒退”,但老夏到工厂后,立马想到虽然农村刚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群众还不太理解,但以他乡农技干部出身的一厂之长,却对承包制产生了好感。于是,他将这一做法搬进了工厂。
  早年一直在生化厂工作,现在集团所属企业云峰新材任综合部经理的房立新记忆犹新:“我们厂里也开始实行‘承包制’,和当初的‘包产到户’类似,相当于责任大包干。”那时工厂规模很小,生产任务从厂长、副厂长到车间主任、组长一级级分解承包下去,让管理人员主动去检查、去管理。管理的好坏、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使大家不再吃“大锅饭”。
  说起“承包制”,范明方显得很激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一线员工的月工资是120元左右,我们车间有一个月产量做得比较好,那个月我拿了全厂第一高的工资,有300多元,比干部工资还要多!”


故事四“禁烟令”的由来
  厂区禁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一条“铁律”,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这条禁令在升华创业之初却另有来头。
  升华拜克迈威分厂综合科科长张玉平说起“厂区禁烟”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当初禁烟并不是为了防火防爆。虽然安全工作也常常提起,但还没真正认识到抽烟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他接着说,那是有一次厂里接到客户投诉,说是在我们发出的碱性蛋白酶产品里发现了烟蒂。那个时侯工人都是从农村里来的,有些人干活时喜欢叨着一支烟,边吸烟边干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厂里对客户的这条投诉非常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是员工上班期间不小心掉入。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再度发生就必须禁烟,因此厂部开始下发通知。最初只有成型车间禁烟,有了中门卫在生产车间后整个厂区才开始禁烟,这就是升华“禁烟令”的由来。


故事五3口烟罚了30元
  从一开始的客户投诉,想到禁烟,到后来结合管理强化与提升到安全生产,升华当年的“禁烟令”一年比一年严,管理人员的查处也一次比一次严肃。
  每当值班,无论是厂长还是其他管理人员都要到车间直接巡视,其中对抽烟、打瞌睡等违反厂规厂纪的现象既要指出,同时还要严厉处罚。
  在交流中,张玉平就讲起了三口烟罚30元钱的事。他说,那天正好是老夏到车间里巡视,刚好碰到了一位员工正在厂区内的角落里吸烟,他上前制止那位员工不准抽烟,并告知要罚款。
  结果,那位员工又来了个小聪明,抽香烟被查到反正要被罚款,不如把手头的烟抽掉了事。于是又接连猛吸两口。老夏肯做难人,他当场指出,告知你不准抽烟,你还继续抽,这次处罚要按三次计算,每次罚10元,一共要罚30元。”
  还有一位生产管理人员做得更“绝”,为了说服他人,自己不经意地掏出香烟,抽了一口,然后立马意识到错误,当着其他同事的面对自己作了罚款处理。其他员工看到这架势以后在厂区里吸烟的现象一下子收敛了许多。


故事六“十”和“四”惹的祸
  现在升华拜克莱福分厂提取后车间上班的老员工王菊才也不甘寂寞,他说:“当时我们车间里还发生过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一次,生产部发现一段时间来提取车间出来的酶活力指标特别低,产品质量在下降。这事被老夏知道了,他吩咐有关人员仔细找找原因。
  查到仓库管理台账时,细心的仓库管理人员发现,提取车间明矾用量大有减少。到车间里一问才知道,本应一次加10包明矾,配料工误听为一次加4包,由此造成计划领用的明矾多出来了。
  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主要责任在车间主任身上,他个性孤僻,言语很少,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且做事有自以为是的样子,于是在工作安排等方面,职工也不愿意跟他多交流、多汇报。再加上一个班次工人少,放一半多明矾,他明明知道也不及时指出、补救。结果查明是他没有向配料工交代清楚,与本车间员工的关系不融洽造成。找到问题原因之后,厂里果断采取措施,对相关人员做出换岗处理。


故事七硫酸铵回收再利用
  在升华拜克莱福分厂打粉车间担任组长的张七斤,在生化厂筹建之初就进厂工作了,他是参加当天座谈活动中“司龄”最长的一位“老升华”。
  张七斤印象最深刻的是碱性蛋白酶生产过程中一种叫硫酸铵的工业原料,到后来进行回收成为“副产品”的那件事。据介绍,碱性蛋白酶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盐析,需要用到硫酸铵。硫酸铵有两种,一种是作化肥用的,种田人都叫它“肥田粉”,还有一种是工业级的,两者间的差别在于氮含量的高低。
  碱性蛋白酶生产中所用的是工业级硫酸铵。当初硫酸铵的用量很大,一个月少则也有上百吨。在生产过程中,硫酸铵一般加在发酵过滤后的溶液中,再通过盐析作用,使溶液中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析出。然而盐析后的这部分硫酸铵溶液起先是当作副产品处理的,有些被周边的村民拿去泼撒田里作为肥料。
  这么多料液白白扔掉多可惜!后来有员工想到,如果能把盐析后的硫酸铵溶液通过蒸发再回收利用,可以为厂里节省很大的一块成本。但硫酸铵回收要进行蒸发,因此需要增加一套蒸发器,厂里为此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为了节省费用,最终决定不买新的蒸发器,由厂里自行制作一套直管式蒸发器。通过浓缩结晶,得到硫酸铵固体结晶,然后用编织袋打包装袋,等到下一罐发酵液过滤后再把浓缩后的硫酸铵按新旧原料一定比例添加进去。结果,这个建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硫酸铵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碱性蛋白酶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编辑点评:这次道德讲堂相当于故事会,故事会的主角是21位“老升华”,他们是升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升华创业故事的主人翁。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真切地听到了“四千精神”的最强音,他们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升华人,都是升华大厦的缔造者,是升华“四千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今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想让更多的升华人,尤其是加盟升华时间还不长的升华人,了解升华发展的历史,传承和弘扬“四千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美丽篇章。

作者: 升华集团
      
Copright (C) 2000-2009 版权所有 升华集团 | 技术支持 南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