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第四版
3上一版      
· “不忘初心”的由来
· 半俗半雅的生活
·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美
· 美好会遇见美好
· 一尺八寸的禅意
 
下一篇4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还原        

“不忘初心”的由来
  “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的出处是唐代白居易的《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发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传甚广,如星云大师把他的一篇日记命名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来勉励大众,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初心,又称“初发心”,来源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指佛教徒踏入佛门时,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大方等大集经》也讲菩萨“心始心终”,所谓“心始”即初发心。佛学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认为只要有了这份初心,就能开始成佛之路。所以《华严经》主张“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说法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而佛教中讲的初心,其实也与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所说的赤子之心是一致的。《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就是德行高洁、人格伟大之人,他们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具有率真、淳朴之心。《道德经》也说:“含德之厚,比下赤子。”这里形容德行高尚的人 ,就像婴儿一样,不加伪饰,纯任自然。赤子之心后被引申为忠诚爱国、救民济世之心。所以佛教的初心,就是儒家、道家的赤子之心。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碰撞、融合、吸收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作者: 升华集团
下一篇4  
      
Copright (C) 2000-2009 版权所有 升华集团 | 技术支持 南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