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第四版
3上一版      
· 西湖八月
· 一起飞翔
· 天龙屯堡雨中漫步
· 创作要面对时代变革
 
下一篇4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还原        

西湖八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我读到了传说中西湖的美,她的美成了一种向往,她的美成了一份牵挂。
  八月,我携妻子、女儿一起走进了向往多年、牵挂已久的西湖。
  西湖上的莲,一朵一朵的亭亭玉立于湖面。有人说女子如莲,此时我更觉得莲如女子。看,那一朵朵扭动着袅娜身子的莲花,正像T台上的秀女,就连她们的一颦一笑都那么神似。莲一定也是有灵性的,她们也一定有着少女们青春一样的心事,我在猜想着她们一定想把自己最美的身影,装进游人们的收藏夹中带走,直至若干年后重新打开记忆的窗户时,就会想着她们恬恬的美和西湖淡淡的味道。望着这一朵朵的莲,如同欣赏一朵朵精灵,她们是不是千年前温柔了无数书卷的小小化身?而这汪深遂的西湖水,又是不是郑愁予笔下“小小的寂寞的城”?
  我们沿着湖边堤道漫步,堤道边的垂柳规则地排列着,整整地环绕着西湖四周,这可以说是西湖独特于天下的一道风景了。垂柳如发,轻盈、飘逸、千丝、万缕,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怪不得走进西湖,便能轻易捡起文人墨客们落下的美文故事与唐诗宋词,西湖处处是诗步步皆词,就连我都有想赋诗一首的冲动。沾满早露的柳枝在风中轻轻飘舞,不时拂着脸颊,一股股清凉沁心入脾,感觉无以言表。一群群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鸟儿在郁郁葱葱的垂柳间追逐、蹦跳、鸣啼,天真无邪。女儿更像是出笼的小鸟,拂着柳枝手舞足蹈的,尖叫声惊落一串串露珠,如同下起一阵阵梅雨。
  有人说,西湖像是一块挂在江南胸前的老玉,看惯了多少秋月春风。其实我更觉得她像是一坛酿了千年的老酒,淳香了多少岁月沧桑。坐在湖边的小亭上小憩一会,顺便和女儿一起数着水中觅食的金鱼,小家伙们忽沉忽现,一漾漾的轻波揉碎了亭子在湖中的倒影。湖水很是浑厚,怎么也看不见底,更不知其深有几何,现在才理解有人道出看得破红尘也望不穿西湖水的缘故。那仅贴水面的九曲石桥上,总是有走不完的人,有的直接坐在石桥沿边,远远的欣赏着音乐喷泉和从喷泉边游走的船只,时不时用手机截下一幅图。几个美院画生索性在石桥上搭起画板,给过往的行人画画肖像。不远处的断桥上,一群少女撑着红伞走过,红伞很低,看不清她们的模样,单从伴随彩群飘逸忽隐忽现的曲线也可猜出,这群精灵即使称不上西子,也绝非我辈凡人。莲花、石桥、亭台,音乐、喷泉、船只,在这些喧嚣与繁华的背后,人们是否还记得千年前这里曾经古道、西风、瘦马,残雪、白娘、许仙?
  早些年我也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西湖梦》,他的文章就像辞海中的词条,把西湖描写得入木三分。“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也正是读过余秋先生的文章缘故,这次走进西湖,如同跟着一位资深的向导,在他的文章中,慢慢地扣开西湖的历史之门。
  我们在湖畔的咖啡屋择一个依湖傍水的客座,点了一杯香茶。面朝西湖,品着上好的龙井,闭上眼睛,回味着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想想上古时期的名文佳句,试想着沉淀昨天以及昨天以前打西湖走过那些与我一样匆匆过客的心情。女儿仍是扶着窗数着湖里的鱼,时不时还问我,如果能像小金鱼那样不用写作业多好呵?女儿的童稚更平添了几多可爱。
  沿着湖堤踱着步子,望着远处的山览着近处的水,一切都感觉那么亲切,仿佛西湖就是很多年前的故交,不觉间莫名的产生一份难以割舍的依恋。
  西湖八月,我终于来了。漫步在西湖温柔的怀中,听着江南的吴侬软语,品着西湖龙井千年沉香,才懂得西湖的美,美得一切语言都显得多余,于是摘录下这首诗更恰似我的心境:“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作者: 升华集团
下一篇4  
      
Copright (C) 2000-2009 版权所有 升华集团 | 技术支持 南太湖